随笔?婉约,让诗词走向更文明

匀南体育 96 2022-11-12 12:05:27

  

原创作品

随笔?婉约,让诗词走向民间

文/圳……

词作从隋唐民间起源,宛若涓涓细流交汇成河,奔流至宋代已然是蔚然可观,但也逐步脱离初始的草根文学范畴,逐步偏离民众。

此时的诗词的创作发展,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,那就是两大流派制约并主导了它的固定走向。

婉约派词作的婉转含蓄,豪放派词作的直抒胸臆,风格上的截然不同,一直一曲,各尽其用,相得益彰,内容丰富。并非说,宋词领域只有婉约派与豪放派,主流之外仍有非主流现象存在,两派之间也无绝对之说,也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。

打个简单比喻,就是两派之外还存在着无系无派,这些零星散作大都出于民间,题材与风格虽然不显著,却十分贴近市井生活,外相并不华丽,用句近似于民歌,也讲究朗朗上口,也严于格律声调。而真正被词坛广泛重视的依然是主流的婉约派词作。

此现象表明,诗词于民间流行的桥梁存在脱节问题。无可非议的是,婉约派把婉约词视为词学的正宗体系是有绝对根据的。所谓婉约,从词义上看清晰明了,“婉”为柔和,是婉曲;“约”为缠绵,为约束,由此也划定了婉约范围,概括为精炼、隐约、微妙以及必不可少的含蓄,但其本质仍包含在日常生活中。

事实上,婉约词的形成历史悠久,到了之前的五代时期就已成风靡气候。主要是那个时代大多数的文人受时代局限影响,只是把眼光放在深闺绣房、秦楼楚馆,把心思盯住周围发生于花间月下、浅斟低唱的生活,作词的目的其实也非常简单,就是抒发兴致,只为娱乐客人。而这些都和民间文学无法互容。

此时的婉约词,简单说就是宴乐,是当时流行在酒宴歌席上、由歌妓舞女演绎的一种形式,当时被称为“艳曲”或“女音”,一般是由十七八岁女孩子拿红牙板演唱的内容,写的多半是儿女情长里的离愁别绪和相思忧愁,故此音律和谐柔美,含蓄多姿,十分符合那个时代上阶层的文化要求。

由于北宋时期国家稳定,城市繁荣,富裕的城市生活无疑促进了婉约词的发展,婉约词派顺势形成是必然结果。婉约词风格含蓄,隐喻曲折,寄情委婉,文辞绮丽。其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诗词宗师,著名的有晏殊、欧阳修、晏几道、柳永、秦观、贺铸、周邦彦、李清照等。

为了让词作融入民间,当然还有便于传唱,在随后的完善中开始对小令加以改造,创造出慢词长调,语言上接近市井百姓常用语句,如此一来,自然广受欢迎。正是他们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和追求,以婉约词派惯用的手法,层层推进,步步落实,从而把之前狭窄的艳情词扩展到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。

后人推崇柳永为婉约词最杰出代表是有着依据和理由的,正是因为他通过这方面努力获取的成就。据相传,当时有随笔?婉约,让诗词走向更文明 第1张 个夸张的说法,凡是有井水的地方都能唱柳永的词,暂且不论这种说法是否过份的夸张,却真实显现了婉约词的文化现象,即婉约不仅在宫廷的花间月下,同样存在于民间群体中。

由于婉约词历来为词学正宗体系,自然也汇聚起各路正统名家,其中流传至今的名篇甚多,譬如一代宗师晏殊和范仲淹等,在宋词领域的成就何其之高。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认!”

这首《涴溪沙》可谓家喻户晓——

一曲新词酒一杯,去年天气旧亭台。

夕阳西下几随笔?婉约,让诗词走向更文明 第2张 随笔?婉约,让诗词走向更文明 第3张 时回?

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,

小园香径独徘徊!

仔细品读和细想,这样的笔法突显富贵,其间的意境描述,侧面烘托,楼台侧畔杨花过,幕帘中间燕子飞,以及梨花院落溶溶月,柳絮池塘淡淡风真不是普通人家可以领略到的景象,它们不在民间广泛的眼界里,却在文化普及现象中最终摆脱物质上的差别。

而落户民间团体的柳永则更是显得如鱼得水,词作题材与创新更是风生水起,质量并进,传播途径便捷高效。随着秦观、李清照等大家崛起,南宋又出现了姜夔、吴文英、张炎等优秀婉约派词人,他们广泛潜入社会,毕生致力于诗词创作社会化,婉约,让诗词更加走向文明,最终成就了宋词辉煌的历史。

上一篇:新年,你好!
下一篇:欧洲杯俄罗斯主场第一场(欧洲杯俄罗斯主场第一场比分)
相关文章

 发表评论
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

返回顶部小火箭